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8316|回复: 13

客家特色——陆河客家民居建筑艺术掠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1 00: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 广东汕尾
从客家古民居结寨建筑方面看,体现了客家人的一种团结精神;从寨子以一主屋为中轴依次有序建筑方面看,具有严格的整体规划和独到的发展眼光;从建筑艺术上看,他们相当巧妙地运用了宫庭、庙宇的建筑艺术风格,诸如翘角飞檐、雕梁画栋、茶壶耳栋(扉志)等。古民居建筑充分反映了客家先民对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创造。
  燕尾式、凤尾式翘檐屋角(翘屋角)乃中华建筑的一大特色。它多用于宫殿、寺庙、亭阁。而客家人承传了中原建筑风格,将这一独具一格的中华建筑艺术特色,加以发展用于民居建设之中。除了部分仍保留燕尾式、凤尾式栋翼外,改人字栋为“茶壶耳式”,把横屋外栋改成向上翘起的弯角,形状很象旧式茶壶上面的提把,俗称茶壶耳,故被称为茶壶耳扉志。
  旧时,农村多见于有钱人家建的大屋都很气派堂皇。他们所采用的外观艺术形式,都是茶壶耳扉志,出翘檐角、燕尾、凤尾悬空高翘,显示其高傲与富有。此外,公众建筑的祖祠都沿用了此种建筑艺术风格。如今,陆河农村仍处处可见保留下来的老屋。如河田的“九厅十八井”、水唇的“中正楼”、“茂庐”,东坑的“中镇寨”等等。扉志虽小,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客家人建筑艺术创造上的智慧和能力。
  结寨而居,也是陆河客家的一大特点。现观各村寨的建设,基本上是选择一中轴线上建一主屋,完后分左、右、后依次发展,结成一个统一规划有序建设的寨子。例如水唇镇石下坝就是一个典型的古老的结寨民居建筑群。
  石下坝寨,位于榕江支流的吉溪河下游,寨子背北向南,吉溪河就经其寨后流过。主屋“恒泰楼”为上十一下十一(上十一间,下十一间),面积约为10000平方米,下厅大门外有晒坪面积约为230平方米,晒坪东端一大山称之为,“迎龙门”,门额三个字为清晚期一书法家所书。晒坪外沿筑一照壁(俗称照池),照壁外有一小晒坪,晒坪外便是一个半月形池塘(约100平方米)。发展至今天,主屋左、右均有三排外横屋,每排留巷约为8米,主屋之后面也建有四排房屋。如是整个寨已有大小千余间房屋,人数达1000余人。
  这个寨子始建至今数百年来,留下许多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迷”。其中有“船形”之说,漫长的历史时空里,洪灾也许遇到不少。按该寨所处地理位置而言,比周边任何一个村寨所处位置都低,整个寨子是建在吉溪河边一个大坝子里,坝子高度距水平约1米之度。山洪暴发时,往往漫过河堤,石下坝即处于四周洪水的包围之中,可它竟然不受山洪所淹,周边寨累累受浸且崩塌房屋不少,而这个寨子却安然无恙。故从古及今流传着“船形”之说,即水涨船高,洪灾难以殃及。
  客家的雕刻、绘画艺术仍然继承了中原遗风而又有所创新,反映了客家人的独特风情。
  民间绘画十分普遍,不但在寺庙、道观、祠堂中可以看到神采各异的壁画,就是在民居中也不少见,真谓是雕梁画栋者众之。绘画主要是用于装饰屋内外檐下边线、前后檐下边线、门额和窗额并配以文字,如“竹苞松茂”、“桂馥兰馨”、“勤朴拙,俭养廉”、“某楼”、“某 庐”之类。而前檐下边线画,多数以“古典文学”中的某些故事片断。如“桃园三结义”、“孟母断机教子”、“岳母刺字”、“孟宗哭竹”等等,以画中内容教育后代继承忠、孝、义和勤奋的美德。警示后人要爱国爱家,勤奋自强,孝敬老人。这些恰恰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美德。
  雕刻艺术也在民居建筑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常见那大门过檐、伸手廊过檐、火巷过檐的梁头,均配以樟木雕刻而成的狮子、麒麟、金鱼、花鸟等视为吉祥的禽类、兽类。窗框通常使用草尾式花纹以饰之。大门则配以石鼓或石狮,显得那么的雄洋雅观。无论是木雕、石雕通常采用浅雕或通雕手法,这些能工巧匠出手的工艺实在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令惊叹。
  客家人还把雕刻艺术应用于床、桌、椅、窗、门板、屏风、神龛、匾额等木器用品上。石雕则在石牌坊、石旗杆、石柱、石狮、石龟等等。
  “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被国际建筑学界誉为独具世界建筑艺术的一颗明珠、中国民居建筑五大特色之一。它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于一体,深刻反映了客家人的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的内涵。其主要特点是以中轴为主体,排列前后厅堂;左为青龙片,右为白虎片均配以对偶式相等的厢房和住屋,后厅地势略比前厅高,构成方形或圆形围龙屋,中间留“天井”,屋后筑一半月形的“花台”(后称之玄武);屋前(称之朱雀)配以长方形坪地,并开一口半月形池塘。整个布局构成一个大圆平面图,排列有序,主次协调,既美观又实用。
  陆河县水辰镇墩仔寨是一座典型的古围龙屋,它建筑在一个约有9000多平方米的大石墩上,其以东西两条天然石槛(均长3.6尺)为东西大门,大石墩半腰渐次筑起,建成完整的龟形围龙屋,东西街道相通,十二条横巷,左右穿插,东廊西室。经测量,寨顶面积5000余平方米,东西两门距离为83米,东门槛比西门槛高一市尺半,整个寨大小共有房子200余间,寨内曾住过700余人。寨内北面建有四座祠堂,南面建有五更楼。东西大门均是突出围墙而建,为二屋三重门的飞檐燕尾楼。东门楼上供奉孔圣人牌位,西门楼上供奉关羽神位。墩子寨除建筑独具一格外,寨子建在大段田之中间,四周都有池塘也是其一大特点。因而又被称为墩塘。
  “砻衣屋”
  生活在广东边境山区的客家人,他们的传统民居,有如城堡的圆形、方形土屋(楼),或游龙环抱的围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顾问史蒂斯。安德烈对此誉之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陆河县东坑镇飞燕村的砻衣屋是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建筑物,也是陆河县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物之一。
  “砻衣屋”顾名思义像客家磨谷的砻一样,中间有如砻心般的上五下五结构的房屋,四周共有26间房子像砻衣似的外围把整座“上五下五”包围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只留有一个出入口(门),这么一个庞大建筑物在客家民居中特殊得耐人寻味,在我国古建筑史上也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砻衣屋”是当地22世祖彭简才于十七世纪末动工兴建的,历时三年才完工。建成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屋的外围,大门口有青色火砖铺成的大禾坪(约200多平方米);大门左右两侧用青砖和石条铺成的人行道(宽约4米);左边人行道的侧面有一小池塘;屋后正中位置有一大花台约400平方米(花台在六十年代毁弃,又建成一座围笼式的“公社楼”);门前有一小溪自东向西流去,还有一条小道可通水唇镇的吉龙、罗洞及普宁市的高塘坳,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这是一条交通要道;在大门右侧200米处建有一座私塾“渐奎轩”,面积约800平方米。由此可见当地的先民对文化教育是何等的重视。
  “砻衣屋”的建筑结构也很特别。屋四周外墙均系双重石砖砌至2.5米左右高度,仅有的一个出入口大门楼,分上下二层。下层为通道,上层为对外观察望之用,这对当年来说,是用于防盗及防御外来侵略的重要设施。进入大门内,青砖及石条铺成的天街与右侧的石砖围墙 显得那样古色古香而又豪华气派,屋内厅堂雕梁画栋自不必说,那侧厅门楣上方的木雕工艺(花窗)及“四    堂”的匾额书法可谓当地古藏的一绝。还有大门楼栋梁上的瓦狮的雄浑,似乎告诉人们这个家族过去的荣耀,高翘的“燕尾”展示着它历史的高傲,同时告诉今天,先民建筑艺术的高超。
  “九厅十八井”
  “九厅十八井”位于陆河县河田镇桐树下村。大屋坐北向南一字摆开,很有气势。整座大屋分为正屋、左右侧房共九栋,116间,占地面积为5352.3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为4365平方米。“九厅十八井”即为九个厅堂,十八个天井。整座为三合土夯墙 的平房,所用木料均属福建产大杉木,瓦为本地烧制。墙体非常坚硬,瓦面桁桷仍未有丝毫腐蚀。足见当年施工、选料之精细。
  “九厅十八井”之创建者为该村彭氏十四世祖腾辉公,腾辉公生有六子,建该屋时由其长子季龙公料理事务。时为清道光年间,距今已一百余年。至1979年止,居住该屋的本族子孙是37户共220余人。如今,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新的活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屋虽好,但也难以满足人们对新生活新环境的企求。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居住在“九厅十八井”里的人们陆陆续续地往外搬。迄今,已是人去楼空,显得一片荒凉。
  “九厅十八井”大门外有面积为873平方米的大禾坪,禾坪外有900平方米的半月形池塘,池塘外沿有三合土围墙把整座房子围定,围墙东端设一大门楼,朝东南偏东方向。半月形池塘除有消防及调节气温之作用外,还有何等讲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据传,此屋自动工日起,足足建造了二十余年之久,详细推敲,就当时的运输、交通、建筑设备及工程力量而言,耗时日久也不无道理。
  “中镇寨”
  “中镇寨”,俗称“学堂墩”,地理学说称之为“七星伴月”。“中镇寨”位于陆河县东坑镇东坑村,即榕江下游之南岸。该寨于五百年前为苏氏先民定居,后因故外迁,由“学堂墩彭氏九世祖西湖公承买,至十一世祖桥楚公重建,取名为“中镇寨”,距今约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中镇寨”结寨风格也为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其结构为东、西两列住房,中间为卵石铺成的二条天街,置南、北大门,称之为“南楼”、“北楼”。寨的外围用三合土夯成的护城墙,墙上置有“枪眼”,有防盗、防外侮之功用。从地理位置上说,寨子周围有六个土墩、四个池塘,故前人称之为“七星伴月”。
  参将府
  参将府,位于陆河县新田镇参城村,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4年)。
早在明嘉靖42年(公元1563年),有倭、海两寇及“赤毛番”潜入内陆地区,骚扰虏掠百姓,而官府又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为拯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众中以马祖昌、曾朝元、叶景清等为首,先后发起农民起义。陆河县第一高峰,新田镇乌凸曾一度是义军活动的据点。官府闻讯,视之为贼。而设防剿灭,于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在新田设防驻兵镇守。明万历二年,移惠州参将于新田,建成营房72间,四周筑以高6米,厚1.5米,长达二千余米的城墙,建东、西、南、北门。然平日只开东、西、南三门,而北门长期关闭。传之防虎、防贼。参城外,设有校场、跑马、射击等训练场地。参将候继高奉命带兵驻守。
  明末(公元1644年),参将署撤废,为当地平民居住。清朝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设左营守备衙门。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再度废置。参将府历经四百余年的风风雨雨,城墙虽废,但,旧迹尤存,给人们留下了一段久久回忆的历史。

发表于 2012-12-11 08: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湖南
谢谢分享!

点评

谢谢您的关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11 09: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1 08: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东莞
谢谢分享

点评

谢谢您的关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11 09: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09: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汕尾
酬勤天道 发表于 2012-12-11 08:32
谢谢分享!

谢谢您的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09: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汕尾
1145781175 发表于 2012-12-11 08:45
谢谢分享

谢谢您的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1 11: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
谢谢分享!
{:soso_e142:}

点评

谢谢关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11 11: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11: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汕尾
记忆者 发表于 2012-12-11 11:08
谢谢分享!

谢谢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1 16: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珠海
不错,分享得好详细

点评

在网上转过来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11 16: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16: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汕尾
飘忆欣 发表于 2012-12-11 16:08
不错,分享得好详细

在网上转过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1 16: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珠海
一无所有 发表于 2012-12-11 16:35
在网上转过来的

呵呵,那也有心了,谢分享

点评

谢谢您的关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11 19: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小黑屋|网站地图|luhewang ( 粤ICP备14021969号-1|粤公网备案:44152302000007

GMT+8, 2025-2-3 01:10 , Processed in 0.17510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