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931|回复: 0

【文化铸魂 唱响陆河】文艺精品网络联展之散文篇(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30 21: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 中国
“文化铸魂 唱响陆河”——陆河县首届文艺精品大型网络联展作品征集工作已于2023年8月31日全面完成,经各协会初审和推荐,网络联展工作小组复审,现依次对评审出来的优秀文艺作品进行展播。指导单位:中共陆河县委宣传部主办单位:陆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协办单位:陆河县客家文化研究会特别鸣谢:陆河县一夫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汕尾市慧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网络新媒体支持:陆河县网络文化协会

作品欣赏

螺河之夜叶勤海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陆河这个小山城的人们吃过晚饭,开始走出家门,享受闲适的时光。而穿城而过的螺河,成了人们首选的地方。古老的螺河,流经山山坳坳,越过沟沟坎坎,跌宕起伏,百转千回,在河田境内舒展开来,她宛如一条长长的项链,镶嵌在陆河的衣襟。而浓缩着陆河山水精华的泰安桥一带,就好比一个精致的吊坠,装点着古朴的山乡。陆河人对母亲河的依恋,随着夜色的铺开,表达得淋漓尽致。雄伟的泰安桥横跨螺河两岸,就像一个长长的破折号,给了山乡之夜最好的注释。这里视野开阔,空气清新,是最好的观景台。两岸的灯火或明亮,或慵懒,照在静静流淌的螺河之上。螺河水此时成为一个巨大的调色盘,从沿岸灯光下的淡黄,过渡到河中央的墨灰,直至桥底的黛青,似乎有一个丹青好手,勾勒渲染,一路挥洒过来,不露痕迹。走在桥上,你可以看到各种形态的人:有泰然散步的老人,有亲密相依的情侣,有乐享天伦的父子母女,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有结伴同行的少男少女。在这里,人们卸下一身的疲惫,与心灵亲密对话,与自然水乳交融。灯火通明的泰安桥,仿佛一支正在演奏的曲谱。一道道栏杆,好比一条条活泼的小节线,分割出一个个不同的乐句。侧耳倾听,各种声音交汇在一起,杂而不乱——小贩招徕客人的叫喊,是雄浑的长号,老人恬淡的交谈,是温和的大提琴;孩子欢乐的笑声,是高亢的小号;青年不羁的打闹,是充满活力的爵士鼓;情侣甜蜜的呢喃,是多情的竖琴;而女孩的窃窃私语,则是柔和的排箫了……每个人都是这夜晚的乐师,自然地演绎着自己的章节,又合奏出一曲和谐的交响。白色花岗岩精雕细琢而成的栏杆上,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威严又不失活泼,他默默注视着过往的行人,又被路人的手掌摩挲出一片温馨。一列鱼竿从桥上一溜儿排开,长长的钓丝悬到桥墩之下,在河水的动力下被拉得笔直,把钓竿弓成一道道美丽的弧线。我不知道他们能否钓到鱼,但我相信,他们定能收获一份特殊的快乐,和别样的闲适。而在河中拉网捕鱼的人,就收获颇丰了。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布下了一张网,在浅水区溯流而上,在人们好奇的目光中小心翼翼地将渔网慢慢收拢。月色下,网眼上的水珠晶莹剔透,一尾尾鱼挣扎着,跳跃着,雪白的鱼肚闪着诱人的光。这个时候,总能吸引一大群行人驻足观望,惊叹不已。河边的人行道上,一把把阳伞沿河排开,点缀着这个小小的山城。伞下是纳凉的人们,燃上几根烟,叫上一杯冷饮,再点上几碟小菜,就可以享受一个美好的晚上。一天的喧嚣都被清冽的晚风洗濯得干干净净,所有的纷扰也随氤氲的轻烟飘散得无影无踪。不同年龄的小孩子,也能找到合适的去处,路边一个个手绘石膏像摊档,便是他们精彩的世界。他们端坐在一张张小板凳上,一双双稚气的手,拿着大小不一的画笔,将缤纷的油彩涂抹在洁白的石膏像上,设计出心仪的图案,也放飞着一个个彩色的梦想。一位瘦削的中年男子,一定是个痴迷的京剧票友。他总是在河堤的石栏杆上放一台平板电脑,播放出不同的戏剧唱段,面对螺河引吭高歌,如入无人之境,一板一眼,颇有韵味。此时,螺河是最忠实的听众,流水的潺潺欢歌给了他最热烈的掌声。如果说螺河东岸的幽静适合心灵的独舞,那么西岸的岳溪广场就适合民众的狂欢了。这是一个天然的舞台,连绵的青山,是天然的帷幕,空中不时飘着风筝和气球,星光与路灯倒映在河水中,熠熠生辉,使这个舞台流光溢彩。太极、健身操、老年迪斯科、国标、棋牌、民乐、卡拉OK……纷纷在这里粉墨登场,你可以感受到个性的无限张扬。穿过广场,不时有人三五成群健步如飞,顺着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那是登山健身的人们。而已经下山的人,往往会提一两壶冰凉清澈的山泉水,他们脸上满足的笑容,一定还飘散着醉人的茶香吧。我喜欢沿着河堤信步,或斜倚栏杆,放眼螺河宽阔的河床,听各种各样的虫儿肆意吟唱。我喜欢看或轻或重或缓或急的脚步走过,默读步履背后精彩或平凡的故事。每天都是一页书,当忙碌的一天唰唰翻过,这美丽的夜晚,足以给它一个精彩的注脚。晚风习习,夜色渐浓,陆河城睡意渐酣。螺河水依然安静地流淌,带给山乡一夜甜美,一夜安详。

作者简介:叶勤海,女,特级教师,广东省作协会员,曾获中华文化基金奖章。

作品欣赏

眺望夜山城朱少镇
有人说,夜幕下的陆河山城,是穿着轻纱的仙女,令人神往,让人憧憬,无不期盼一睹她的芳容。我的家乡虽在陆河县,但因不住县城,故难得偷窥山城夜景。今年“五一”期间,家住县城郊外高山火山嶂边沿的朋友家有喜事,我约上一帮好友前往道贺,并在海拔763米的火山嶂顶逗留了一阵。当晚宴毕,便有友人提议到微波站楼台上鸟瞰山城夜景。我们齐声附和,便乘着酒兴争相奔上楼台。这时,抢先顺着十多米长铁链扶手爬上发射台楼顶的好友,疾声欢呼,挥手遥指,如发现新大陆般欣喜。我顺其手指方向一望,扑入眼帘的是一幅神奇美妙的画卷,河城迷人的夜色尽收眼底,让人大开眼界,刚才喝了点客家娘酒的醉意顿时全消。你瞧,整座山城笼罩在轻纱似的薄雾之中,群山环抱,恰如一朵含苞欲放的睡莲。县城中心不时有华灯亮起,五彩缤纷的灯火仿佛花儿次第开放,先是一二盏、一二排,不一会儿就连成一片灯的海洋,与天上闪耀的群星交相辉映,蔚为壮观;那从山城北郊穿过的螺河,反映出五光十色的倒影,银光闪闪,宛若一条蜿蜒在山涧里的巨龙在狂舞,给螺河两岸带来了生机与灵气。在陆河大道、人民路以及朝阳路上行驶的车辆,有序地在灯海中如鱼般穿梭着;在螺河湾商住楼顶射出的金丝银线,是一束束的五彩流星,从天空射到地上,又从地上划向天空,仿佛要为山城织就一件闪着珠光宝气的珍珠衫。你看,还有那横跨在江河上的三道拱桥,披着点点粼光,在桥上五彩缤纷的灯光的辉映下,就像雨后天际边排列着的三道彩虹,甚是亮丽夺目,桥上车辆往来,人影闪动,扶老携幼,漫步赏景,好不热闹,这不就是一幅《清明上河图》吗!陆河大道和人民路上,那一排排排列整齐的耀眼灯火,恰如为山城站岗的战士,机警地守卫着这一片客家人安居乐业的世界。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郭沫若那《天上的街市》里的形象诗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星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为眼前景色所迷,凭栏既久,竟毫无倦意。朦胧中,仿佛有幽香袭来,直沁心脾,知是山花美意。相伴多时的友人也絮絮叨叨地和我谈起了山城故知新事,并指点我看“三大行动”“六大会战”“百千万工程”的新成果,那与火山嶂遥相对应的岳溪生态公园,在稀疏灯光的点缀下,宛若沉睡着的美人,远远的沉醉于县城西隅,生怕被都市的喧哗声吵醒了似的;那拔地而起的商贸大厦,在县城鹤立鸡群,直穿天空,犹如远山环绕着的一座明珠宝塔;那一条条新修公路,就像箭一样从山城射出向四面八方;那陆河大道北延段、建设路段就似二条彩色的腰带,给县城画上点睛之笔。夜已深,山城人流渐稀,而那在夜色下幽幽幻着白光的新路也隐约可辨。我想,这才是陆河夜山城最扣人心弦的音符,因为它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老区建设取得辉煌成绩的缩写,它谱写的是山里人的一曲新时代希望之歌!

作者简介:朱少镇,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汕尾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羊城晚报》《南方》《南方工报》《师道》《汕尾日报》《东岸》等报刊杂志,共发表文学作品160余篇,20多万字。个人作品多次获奖,其中《酒香情更浓》获全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个人荣获“唱响陆河”新闻特别奖,被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评为“书香岭南全民阅读活动模范个人”。

作品欣赏

手艺与传承彭武法
老家祖屋的那些杉木方桌子,客家人称之为“八仙桌”,配四张两人凳子,八人位,是传统木匠榫卯结构的手艺。是陆河依然普遍存在、“榫卯”结构的木工制品,一直由传统向传承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榫卯”工艺是个关键,也是体现传承的重点。一次与表哥闲谈,说起了曾经从事了“木匠”一辈子的我的外祖父。出自老人家之手的榫卯家具基本上已经被蛀蚀。只遗留了一张带抽屉的实木桌子,这是凝聚了外祖父手艺智慧的一件家具,其暗藏、隐匿的榫锁,绝不亚于现代的明锁。整张桌子的工艺堪称是精品之作。半、全榫卯连接,美观吻合的榫接,尽显了老木匠人精湛成熟的工艺。以前,学好手艺是赖以改善生活的一种途径。穷苦人家,如果无法获得功名,唯有学艺傍身。除了五花八门的手艺分类让人难以取舍。传授技艺的师傅,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谁都希望授业者,是一个德艺双馨的名师。而学艺的时间,短则一二年,多则三五年。每个人皆抱着“学有所成”的学艺精神,接受严师技艺上和做人的教诲。从传承的角度来说,陆河的手艺人皆秉承敬业和精益求精的态度。由于地处山村,耕地少,农民们耕作后有的是闲余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如果利用为副业,可以额外获得一份收入。前提是必须拥有一技之长。这就逼迫了家乡的农民兄弟,积极地拜师学艺,掌握技能,靠手艺去获得劳动报酬。由于地域和实际就业的多重因素使然,据了解,当时师从木工和泥瓦工的占较大比例。这几种行业,以其就业而言,可以辐射到更远的地方,更有出勤保障。当然了,三十六行,每行都不乏努力学艺的人。时间先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前,但凡是手艺人,想要把手艺做好、做到精致,都需要一套自己顺手的工具。特别是木匠这个行当,由于制作的木制品种类多、部件大小不一,风格迥异多样,对艺术观赏效果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涉及的工具也就必然更多,诸如斧子、锤头、锯子、木刨、大小凿子等等,林林总总,达几十样家伙什。年代的落后交通,迫使着这些流浪式的拓荒者——师傅带着徒弟,那个行走闯荡的阵势,类似于唐三藏师徒西天取经的画面,挑着工具担,出迎朝阳,暮送彩霞,唯一的希望就是找到一处容留你“安营扎寨”的阵地。据说,雇主会用最考验师傅技术的农具或者复杂家具作为实战“试题”,来测试师傅的手艺功夫,并以此来决定师徒的去留。如果能够被雇用,依赖好的口碑,有希望获得长久、稳当的活计解决生活需要。关键时候,更容不得退缩。师傅必须拿出真功夫,师徒同心协力,用娴熟的技术,精细的工艺,默契的配合,有条不紊地顺利完成雇主的“测试”。精明的雇主,从师傅的谈吐、师徒的配合、使用工具的方法、榫卯吻合的完美程度等细节,就能够判断出一个木工师傅所具有的工艺修为。难怪以前拜师学艺的时间,非二三年,师傅不让出山,看来“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的实践检验并不是一句空话。必须以持之以恒的态度,学到真正的本事!以前还流传着一些诙谐有趣的说法,诸如“懒惰女人嫁木匠”等等。意思是说,与木头打交道的木匠师傅,一旦开工,工具之下的木片、木屑自是堆积如山,家人不用上山就轻松解决了柴火问题。当然这些都是调侃的说法,同时也在说明一个事实,手艺在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到了后来,因为有了依赖手艺出门闯荡获得成功的经验,陆河手艺人继续以传、帮、带的精神,结合新时代的创新技艺,稳中求进,将手艺演变成为各种职业,以其精细的行业分工,立足于各个领域,很好地解决了劳动就业。在享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个人简介:彭武法,笔名五四。作品陆续发表在《散文诗世界》《汕尾日报》《东岸》《汕尾文艺》《海陆丰》等杂志刊物。有散文、诗歌入选不同选本,偶有获奖。出版个人诗集《岁月熟了》。

作品欣赏

又闻擂茶香温秋圆
又是一年秋风起,又闻擂茶香。一转眼,离开家乡已有十个年头。陆河,这个坐落于粤东地区的客家风情小镇,山萦水绕,花泉林歌。远行的游子以他乡为故乡,渐渐脱离乡音的羁绊,又在他乡寻寻觅觅,渴望找回故乡那些深深印烙在骨子里的记忆。曾几何时,我也在生活多年的深圳,寻找那故乡才有的味道。夏末秋初,意外在新建的城市高楼拐角处,逢见了一家客家擂茶店。茶香袅袅,茶烟在空中舞出古雅而柔美的韵律,与高楼大厦的直线条和谐交融,一刚一柔、一古一新,颇有意境。入门坐下,一口纯正陆河口音的老板娘亲切招呼着我。不出多久,一钵热腾腾的擂茶端上桌,伴着清香的炒米喝下,那一刻,乡音缭绕,乡情萌生。轻轻搅动眼前这钵擂茶,倏尔间,心底深处的记忆被唤醒。那关于擂茶的故事,那有关母亲如何在生活的困境中,日复一日,以一碗擂茶滋养我们长大的往事,一幕幕浮现眼前。关于擂茶最早的记忆,是小时候老屋里飘出的茶香。屋舍四四方方,灰瓦层层上扬,一口天井落中央,后院山林,前院半亩方塘,黄泥小路通远方,这是老屋的模样。遇上雨天,雨水顺着屋顶的瓦片,从天井落下,溅起满地水花。母亲生了六个孩子,平日要照顾我们的一日三餐。每到午饭,她都会给我们端上一钵客家擂茶。我看着母亲每天在陶制的擂茶钵里放上熟花生、芝麻和茶叶,然后用一根软樟木或山苍木做的擂茶棍,顺着一个方向频频舂捣、旋转。待钵中的东西被捣成碎泥,她就从院子里摘几片薄荷放入茶泥中,轻捣几下,让薄荷的清香、茶的茶香和擂茶钵的泥香融为一体。尔后,母亲便用烧开的沸水冲化茶泥,边冲边转动擂茶棍,一时满屋飘香。制好的擂茶呈淡绿色,闻之清香四溢,隽永、绵长,让人念念不忘。母亲把炒米准备好,吆喝一声:“喝擂茶咯!”一家人闻声而至,围满一桌。我们抓一把炒米,往母亲舀好的擂茶里一泡,迫不及待喝了起来。日子一天天过去。在清苦的生活里,家里任何一道食物都是很稀缺的存在,唯有擂茶,每天都能满足我们的期待,解决我们基本的温饱。几年过去,我们搬入了新房。母亲把老屋的擂茶棍和擂茶钵带到了新家,又开始在那个泥砖砌成的小房子里,开始了忙碌的一日三餐,擂茶的习惯一日未断。后来我初谙世事,对擂茶的记忆已不仅仅只有它的味道,还有擂茶所承载的客家人的待客之道。这也是在母亲身上学来的。母亲勤劳朴实、心地善良,是乡里乡外出了名的懂礼数之人,常把“进门就是客”挂在嘴边教育我们。母亲手艺极好,只要有客人来,她就开始忙里忙外,端上新做的擂茶,配上刚蒸好的糕点或炒香的豆子青菜,招呼客人坐下品尝。母亲不停拿着小碗给客人添茶,客人吃得越开心,母亲添得越起劲。那时我才明白,擂茶便是客家极高的待客之道,不只是母亲,客家妇女都有熟练的擂茶功夫。长大后才知道,擂茶里,是回不去的童年,是母亲年轻时过日子的倔强。母亲日复一日、不知疲倦地舂捣着钵中的擂茶,多少个日子过去,擂茶钵的齿牙磨平了,擂茶棍也短了长长一截,母亲再捣起擂茶时,已不像以前那么有力了,不时还要停下休息。皱纹不知不觉爬上她的脸颊,像擂茶钵的齿牙一样,一道道刻下了岁月的馈赠与无奈。母亲不再擂茶,擂茶的手艺,传到了我们手里。再大些,我们背井离乡,来到广州、深圳这些城市。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再难听到熟悉的擂茶声,现代生活方式的便利让机器代替了手工,擂茶的工具也不再是古老的那一套。那有关擂茶的记忆,也随之渐渐远去。一日从老家回深圳,母亲给我打包行李。她用厚实的袋子装上一个小小的擂茶钵和一根擂茶棍,嘱咐我在外也不要忘了擂茶这门手艺。顿时眼眶湿润。从此也让平凡的日子添一些擂茶棍与擂茶钵碰撞的声音,那声音常让我感到温暖,就像小时候围着餐桌,等着母亲端上一钵热腾腾的擂茶那样难复返。家乡传唱着这样一首客家山歌:“岭岗顶上望山花,望到屋家煮擂茶。大人细哩吃三碗,就系吃亏出门洒。”前面两句易懂,后两句意思是说: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每次都能吃上三碗擂茶,就是外出工作的人吃不上,太亏了。我终于明白了母亲的心愿。她希望我在外若是遇到风风雨雨,有擂茶能够给我慰藉,就如在那些清苦的日子里,母亲有擂茶让她心灵有所依托一样。

作者简介:温秋圆,资深媒体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作协主席。作品见于《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化月刊》《南方日报》《黄金时代》等刊,撰写作品200余万字,参与编撰《城市与人文》《新洲村城记》等著作。

作品欣赏

螺溪谷——现代的桃花源张伟红
螺溪谷位于陆河县螺溪镇欧田村硁仔里,是深圳市坪山区人民政府和深圳华侨城东部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对口帮扶精准扶贫的重点旅游项目。山峦叠翠,青山环抱着的螺溪谷,一路鲜花,姹紫嫣红的花朵以灿烂的微笑欢迎络绎不绝的游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红色标语引人步入胜景。一片片翠竹生机勃勃挺拔秀美,浩然正气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造就了中国竹子文学,李白的“绿竹入幽门,青罗指行衣”;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等脍炙人口诗歌。翠竹毗邻是一支支长长的竹篙穿插构成抽象的艺术型图案,扎根于大地的竹原是绿色,一旦离开大地演变成竹篙则变成了米黄色,错落有致的米黄色竹篙,给游客视觉上以新奇的美感。“欧田书舍”是螺溪谷客家文化一个亮点,吸引着众多游客进去参观。“欧田书舍”原是欧田村硁仔小学,后来由于撤点并校而逐渐废弃,旧校址通过改造建筑,打造成新型的乡村公共文化中心,一层为乡村图书馆,和接待游客,二层为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开展农民文化和技能培训,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欧田书舍是农民精神生活的源泉之地,“欧田书舍”所承载的是不仅客家文化,更是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捷径之路。悠长的曲径,旁边一栋栋旧民房经画家彩笔描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墙壁不再是单调的土灰色,而是一幅幅富有浓浓乡土气息的画卷。第一幅壁画是青山之下的广袤田园,一位扎着短辫子戴着草帽的姑娘坐在一把茅草伞下放眼望去,她以期盼的眼神期盼着嫩绿的稻田变成金灿灿的稻谷;第二幅壁画是蓝天白云之下,一个碧波荡漾的大池塘,池塘周边是一片片青翠欲滴的树林,一头小牛站在草地上,小牛以好奇的眼神扫视着陌生的过往游客,两只大耳朵则好像是在聆听螺溪谷蜕变的新鲜事……一幅栩栩如生的墙壁画,旧民房因有了壁画的装饰而变得格外生动,格外亮丽。一座木板小桥跨越一条小溪,小桥下的小溪水潺潺流淌着,站在小桥上看风景,别有一番情趣。小桥过去是一片绿油油的玉米,高高的玉米茎秆顶端已抽穗,有的玉米已生成果实。一垄垄茄子、辣椒、番茄等农耕作物,果实饱满。一棚棚南瓜、秋瓜、黄瓜,瓜藤攀棚而上,卷曲的藤须,黄色的花,浅绿的果,犹如一幅幅耐人寻味素雅的水彩画。螺溪谷深处,山坪的荔枝叶深绿茂盛,似红色珍珠的荔枝一串串压弯了枝头。一级一级湿润的梯田放置着用稻草编做成的稻草人,稻草人在守护田园,稻草人在犁田,稻草人在磨米,稻草人在拖板车载稻谷……一尊尊简朴的稻草人作品,再现了客家人在田间辛劳耕作的情景;一尊尊简朴的稻草人作品,展示出客家人刻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一尊尊简朴的稻草人作品,传播传承客家人的客家农耕文化。从梅园小筑走过来到微风食课田园风景餐厅,田园风景厅建在酒店附近,是一家美食与美景融合的乡村风景餐厅,每个座位都可以观赏田园秀丽风光,菜式以传统客家菜为主,全面展示陆河客家的美食文化。一个地方的特色美食能感动食客的瞬间,往往是那些原生态朴实的味道,朴实的味道能让食客吃得放心吃得开心,朴实的味道成了温暖在心里的美好记忆。穿过茂密的竹林步落台阶,二座客家建筑风格的民宿,宽阔洁净雅致。民宿前一个精致的池塘种着紫色和粉色的睡莲,洁白如雪的茉莉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绕过一片农作物,翘望一棵记载着岁月的高耸橄榄树,一串串悬垂下来的纺锤形青橄榄,这棵硕果累累的橄榄树既是螺溪谷一道独特的景观,也是螺溪谷从贫瘠变成富饶旧貌换新颜的见证。远方的山峦云雾缥缈,一群白鹭鸶舒展轻盈的翅膀优雅地飞翔。螺溪谷,昔日是一个不起眼的偏僻小山村,在对口扶贫精准扶贫的帮扶下,因地制宜营造山美水美的自然环境,青山绿水就是现代版桃花源,螺溪谷华丽转身蜕变成现代桃花源客家乡村田园风光旅游示范村。

作者简介:张伟红,笔名小说人生,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员,汕尾市作家协会小说创作委员,海丰县作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汕尾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海丰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出版作品集《谁共我 醉明月》。

来源:陆河县文联 8b9cd0386b5b17d6e49d433fd695acc9.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小黑屋|网站地图|luhewang ( 粤ICP备14021969号-1|粤公网备案:44152302000007

GMT+8, 2025-1-22 19:01 , Processed in 0.17497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