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5342|回复: 0

陆河这些老物件蓑衣、笠麻,你有多久没用过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18 00: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 广东中山
(来源:清流客家,作者:俞雄辉)角锄、钯子,蓑衣、笠麻。普通物具,寻常农家。
漫长的农耕社会。角锄、钯子,是居住在客家山村的客家人主要的生产工具;蓑衣、笠麻,是他们挡雨遮阳的重要物具。
长期以来,着蓑戴笠的客家人,扛锄荷钯,耕田作地,繁衍生息。蓑衣笠麻,陪伴他们度过漫长的岁月。
5d4810bd02ca7667a569f806eadd7f0d.jpg 客家人的这种蓑衣笠麻,究竟有何特点呢?
下面,作简单浅显的阐述。
蓑 衣
蓑衣,取材于一种叫棕树的长绿乔木。
旧时。山村房前屋后,坑垅塅角,随处都可以看见棕树。一棵棵棕树,是山村一道独特的靓丽风景,更是制作蓑衣的宝贵资源。
808d05c6532a6f20e2aec9b060bb18ba.jpg 幼龄棕树,呈“丛生”状。
随着树龄增长,棕树由“丛状”渐渐变成“柱状”,呈圆柱形,高达数米。
丛生于茎顶的棕叶,叶片呈扇形,自然向外展开。这种棕叶,用处多多。嫩叶,可以制作草帽、摇扇等用品。老叶,客家人常用其捆绑粽子,俗称“粽带”。
2673495e97b6d9a1a50ceb097f39769d.jpg 制作蓑衣的材料,是一种暗竭色的棕皮纤维(叶鞘纤维)。这种棕皮纤维位于棕叶下,一节一匝,紧紧包裹圆柱形的棕树主干,树越往上长,包裹长度越长。棕皮表面绒毛遍布;皮稍底端较硬,硬如革质;中间,丝毛错综如织,充溢其间;皮稍末端,丝丝缕缕,似牛马的鬃毛。
清明前后,草长莺飞。这个时节,是取棕皮纤维的最佳时间。昔日山村,常见乡亲脚踏扶梯,手持割刀,一层一层地剥取棕片,俗称“割棕”。
棕片准备就绪,师傅上门缝制蓑衣。
制蓑师傅的工具简单,仅是一根比筷子略细带孔的特制针,俗称“蓑衣针”。另外,还有一个装油的盒子(制作中,不时用“蓑衣针”醮油,油起润滑作用)。
b072b22bf4ec7a0978939588ed8ec87c.jpg 制蓑衣前,师傅习惯地从棕片中一根一根抽出质地较好的棕丝,用一对竹制的手摇纺器,先纺成足够量的棕线,为后面“缝线”做好准备。
纺好足量的棕线,师傅就量身制作蓑衣(一般根据身高,分小号、中号、大号几种)。
先选10多张底部质地坚硬的棕片,依次紧密排列在一个大碗或小的盆子周围,制作领口,俗称“制领”。
这种领口类似于衣服中那种没有衣领的“和尚领”。
101162d094edf7de2cfb57bda90d074d.jpg 领口塑形制成后,就将棕片一张张叠加,分里外二个面,铺张开来;然后,用引好棕线的“蓑衣针”(和缝补衣服穿针引线,大同小异),一针一针地将里外二个面缝合连缀,分别制作肩部、背部、尾部,俗称“定位”。
定位后,接着就是“制模”。制模前,选好横面宽纵面长的棕片,自领口下,依次里外包裹先前定位制作的肩部、背部、尾部,将这些部位拼接起来。
e19c24c74be35f7cfe2e9d9b8c314b90.jpg 紧接着,“缝线”。缝线分表面和里面。表面,棕线密密麻麻,紧密有序排列遍布,不留间距;里面,棕线稍留间距(间距几厘米)。
最后一道工序,安背带。将纺好的二根棕带,安装在里面左右两边(即肩部至臀部位置)。
和衣服相比,蓑衣没有袖口,整件蓑衣像一只大蝴蝶,两翼微微上翘。
5cc96012563cf4924adf9d99305f75bc.jpg 穿蓑衣时,两手穿过背带,(如果背带偏松,则将左右背带相扣)背带紧贴肩部和两侧腰部,两边紧紧的背带,将背上的蓑衣略往内收拢,形成“屏障”,遮挡自肩部至腿部的雨水。
除这种蝴蝶形的蓑衣,另外还有一种“蓑衣裙”。制作原理,和蓑衣大致相同。不过,蓑衣裙没有领口,只有“横轴”。蓑衣裙和“围裙”相似。裙上端(“横轴”)左右两边分别留有系带,系紧带子,就可把胸前至下腿肚位置围起来,遮挡前面的雨水。
“天寒笼当衣,地冻蓑作被。”除了挡雨,蓑衣还可当被盖,抵御风寒。一件件蓑衣,给一代代客家人带来多少的温暖和慰藉!
笠 麻
笠麻,亦称笠帽或斗笠。除了挡雨,笠麻还有遮阳保暖作用。耕田作地的客家人,几乎和笠麻形影不离。
笠麻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竹篾丝和箬竹叶,及少部分的油纸。
制作竹篾丝的竹,应选适龄的小竹为宜。太老的竹,剖的篾丝,易折断;太嫩的竹,剖的篾丝,易虫蛀。
制作笠麻,主要有剖篾、编盘、排叶、缝边等几道工序。
10f475590fa295c0e7972ab23badc6e2.jpg 剖篾。先对边再对边,循环反复,最后剖成筷状小边,刨净表皮竹纤维“绒毛”,取相连“篾青”的二层竹纤维,做“上盘”材料;再剖二层下层粗质纤维,做“下盘”材料。剖的篾丝,细如细面条为宜。
编盘。蓑衣有里外二个面,笠麻有上下二个盘。篾丝剖好后,首先编“顶结”,再取一模具,将二条篾丝作经线,一条篾丝作纬线,经纬交织,围绕模具,接着编织顶部(类似制作蓑衣的“领口”,顶分尖顶、平顶)。然后,依次往下编织,按笠麻的大小收口。另一盘,编织原理相同。编好的盘,俗称“笠麻坯”。
ac9b79c26868bba607d6bbdc4ae7d193.jpg 排叶。将下盘“笠麻坯”顶部朝上放置在面盆或无耳的桶或便于操作的其他物具上,然后,取晒干的箬叶(箬叶,即箬竹的叶。箬竹呈丛生状,约1米多高,叶梢和支杆相连的部分有暗竭或灰竭色的绒毛。箬叶,自然清香,常用于包裹粽,俗称“粽叶”)呈辐射状紧密相连分几层布满下盘“笠麻坯”间隙。之后,再将上盘“笠麻坯”紧紧地和布满箬叶的下盘合拢。
c7251c5134a8144cd0a49e1d58ae4f43.jpg 缝边。上下两盘“笠麻坯”紧紧合拢后,用篾丝(或老虎须藤)将边紧密缝合,然后,下盘安一带子。笠麻,即制成。这种箬叶笠麻,俗称“粗笠麻”。另外,还有一种直径如大锅特制的笠麻,俗称“锅头笠麻”。这些笠麻,一般以尖顶为主,几乎不用油纸。
除以上这些“粗笠麻”,还有一种平顶、不用箬叶,用油纸布满“笠麻坯”的笠麻。这种笠麻,称“细笠麻”,直径比“粗笠麻”大,比“锅头笠麻”小,闽西北一带,称“长汀笠麻”。
因耕田作地的客家人几乎和笠麻形影不离,久而久之,“戴笠麻”成了他们对自己的戏称,“耍笔杆”则是他们对文化人的尊称和敬仰。
fd189dce983cc1c4e0f0325a6a291867.jpg 时代发展。上世纪七十年代始,雨衣、塑料薄膜、草帽等新物的兴起,蓑衣、笠麻,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年轻一代,几乎不事农活,对蓑衣、笠麻,更是陌生。山村,几乎不见蓑衣的踪影。笠麻,也只受一小部分上了年纪的乡亲青睐。
6aad81f7514017bd2ef670e5bb82d0c6.jpg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蓑烟雨任平生”  ……
6fd0b82be8ddc3e808bea623b8a62106.jpg 一首首诗篇,勾勒出一幅幅清新、鲜活的田园山水图。这里有归隐、宁静、怀旧的意境,更有客家人风里来雨里去辛勤劳作的情景和他们热爱生活、还璞归真的情怀。
蓑衣,笠麻,是一种客家物具,更是农耕时代的一种文化符号。它们同耕牛、犁耙,角锄、钯子一样,功不可没,永载史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小黑屋|网站地图|luhewang ( 粤ICP备14021969号-1|粤公网备案:44152302000007

GMT+8, 2025-1-22 18:44 , Processed in 0.27199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