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81030|回复: 29

东坑学堂墩中镇寨拾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5 23: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 广东惠州
陆河网原创:陆河文化 客家民俗 历史人文图片
东坑学堂墩中镇寨:拍於2011年12月5日,在中镇寨彭庆武老人

的指导下拍摄!!!,拍摄作者:改革者!
陆河网通讯员:罗建炯。

nEO_IMG_DSC02630.jpg nEO_IMG_DSC02565.jpg nEO_IMG_DSC02566.jpg nEO_IMG_DSC02569.jpg nEO_IMG_DSC02571.jpg nEO_IMG_DSC02570.jpg nEO_IMG_DSC02573.jpg nEO_IMG_DSC02574.jpg nEO_IMG_DSC02579.jpg nEO_IMG_DSC02575.jpg nEO_IMG_DSC02580.jpg nEO_IMG_DSC02581.jpg nEO_IMG_DSC02585.jpg nEO_IMG_DSC02584.jpg nEO_IMG_DSC02583.jpg nEO_IMG_DSC02582.jpg
上面的“自得家孰”就是学堂墩古学堂旧址,解放后做过群众扫盲夜校。

东坑学堂墩古寨中镇寨

   在陆河县榕江河上有两座历史悠久的具有陆河客家建筑特色的古屋:水唇镇“围笼屋”和东坑镇“中镇寨”。东坑镇东坑村的“中镇寨”又名“学堂墩”,占地面积一万二千多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先是苏氏先民定居,后因故外迁,由彭氏九世祖西湖公承买,至十一世翘楚公重新修葺,取名为“中镇寨”,至今有三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中镇寨”依山傍水,东面是人字嶂,西面是榕江河,景色幽美,不愧是风水宝地。
奇特的地貌   巧妙的构思
    东坑镇是陆河县榕江河的发源地,自古以来,榕江河环山而下,河道狭小,河床较浅,极易暴发洪灾,沿岸人民灾难深重。“中镇寨”原由苏氏先民定居,后因受洪灾影响,加之丁口不旺而廉价卖给彭氏西湖公。十一世祖翘楚公发财后,请来了当时最有名的风水先生廖东明为其筹划,重新修葺古寨。廖东明先生根据地貌将寨改设计为“船”状,意为无论发多大的洪灾,这座大屋犹如一艘大船漂浮在水中安然无恙。改建东、西两寨门,并在寨的北、东、南三面挖成塘,使古寨座落在塘的中心。修葺完毕,翘楚公将古寨取名为“中镇寨”。每逢大雨降临,环三面的塘水波浪滔滔,从高处俯瞰全寨,好像一艘大船在水中漂浮着。在寨的南面有一条水圳弯弯曲曲直到寨的南门下,寨的南端有一小屯,这条水圳刚好环绕小屯而过,恰似一条船缆栓在屯上,意为把船栓住,别让它漂流了。这条水圳给长塘带来了活水,排出了寨内的污水,使古寨空气清新,塘水清彻。在塘的外围从南到北有七个小山墩,依次是上坝墩、脚助尖墩、岭背圆墩、石圆墩、沙角墩、下坝墩和伯公墩。这七个小山墩环绕着古寨,犹同“七星伴月”,又犹同强壮的卫士,护卫着这艘“大船”,不让“大船”漂走。天然的地貌,巧妙的构思,使“中镇寨”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山清水秀,气宇非凡,是天造地设的好地方。
独特的构造  别样的风格
“中镇寨”长268米,宽48米,其结构为东、西两列住房,中间是一条长长的天街,设有东、西大门,“南楼”和“北楼”。 “东门”较大为“船首”,设有两层,用三合混凝土夯成的楼墙厚达一米二多,门正中有匾“中镇寨”,匾额之字浑厚刚健,门左边对联是“中间存正气”,右边对联是“ 镇寨焕祥华”。“西门”较小为“船尾”,门的方向偏南方向开,可以使冷风不会直吹天街。在南北两面围墙的正中设有“南楼”和“北楼”,寨的外围是用三合混凝土土夯成的护城墙,厚约束一米左右,在门、楼及围墙上都设有“枪眼”,此“枪眼”便于视察外面情况,可以放箭、射击,有防盗、防外侮之功用。天街是用卵石铺成的,街面有八米。北面有15间大房屋,南面有16间大房屋,每间房屋都是具有客家特色的“上下三两廊一天井”结构,每间屋的正中都设有一个大大的天井,使房屋显得宽敞明亮,如果从高处俯瞰,寨内似有三条街道。“中镇寨”如此结寨非常坚固,自翘楚公重新修葺后的三百八十多年以来,从未进行过统一的大维修。有的只是居民自家出现屋顶漏洞而进行的简单补修,至今许多瓦片还是当年初建的。几百年来,寨内居民一直把古寨当作一艘“大船”,因此从未有人敢在寨内打井取水吃,担心“船”漏水无法居住。说也奇怪,1992年有一人家下定决心打了一口井,之后居民就纷纷搬出了古寨。说怪也不怪,那时正值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候,寨内许多居民在外掏金,发了财,想住得更舒服些,只好在外面建洋楼。水唇镇“围笼屋”和东坑镇“中镇寨”都是中国客家民居建筑中的一颗明珠,风格迥异,但异曲同工,水唇镇“围笼屋”的设计构思为“龟在水中游”,东坑镇“中镇寨”的设计构思为“船在水在漂”,两寨历史悠久,结构坚固,美观整洁,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我们客家先民的聪明和智慧。
乐善好施  芳名永留
东坑镇“中镇寨”彭家九世祖西湖公,比较富有,他非但买了“中镇寨”,而且在东坑、河口等地有大片土地。他是一个乐善好施之人,深爱当地人的爱戴。他曾于河口北溪置有大片土地,长期免租免税供当地村民耕种,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为报答西湖公之恩德,当地把村庄冠名为“西湖”,延用至今。
送上门的财
翘楚公是东坑镇“中镇寨”彭家十一世祖,名载英,字翘楚。生于万历戊子年,平生勤俭,家财巨万,时任海丰县主李玄曾为其赠匾“冠带乡宾”和“行比满伦”。
据传说,陆丰大安有一大富翁,家有大银好几缸。一晚,家中银鬼托梦富翁说:“主人,我明天要走了,要到东坑学堂墩翘楚家”,富翁不信。次日,果见几缸大银不见了,才想起昨晚银鬼托梦说的话。于是到学堂墩找到翘楚说:“昨晚我银子不见了,据说来到了你家。”翘楚一听莫名其妙,于是让富翁搜寻,富翁未能寻到,只好悻悻而回。不久,翘楚叫老婆叶氏到菜园摘菜,叶氏拔荞头时,发现白银埋在下面,急忙告知翘楚。当晚,翘楚叫家人到菜园挖起银子,担回家中。从此,翘楚富甲四方。随后,他重新修葺“中镇寨”,并大买土地,买得海丰叶柳寮等七十二座田寮大片土地。
“大食公“传奇
居方公是东坑镇“中镇寨”彭家十二世祖,名为时员,字为居方,号为六其,生于明朝万历辛亥年八月,身体魁梧,高达八尺(约今二米三左右),其饭量之大,世上奇有,时人称之为“大食公“。
一日,居方到河婆岳父家做客,午餐之时,岳父备鸡鸭羹肴满桌厚待,但其文雅至极,怕人取笑,不敢放开肚量而食。饭后不久,便觉饥肠辘辘,于是偷偷地溜到河婆一间饭店,向店主要了十二人之饭和十二斤之猪头。店主准备完毕,并不见有许多客人,只见其独自一人边吃边诈曰:“哪些人为何未到?”不久,桌上之饭及十二斤猪头全被其吃了精光。
又一日,其随父到河口收租回家途中,见一老者卖糍粑,随即上前问老者糍粑有几许,老者答曰:“一斗两升” (约现在十一公斤多)。居方曰:“少甚,吾下肚尚不够”。老者气曰:“汝若尽吞食,吾馈之”。居方闻言坐下便吃,不久便把所有的糍粑吃完,即便上马而去。老者见状,目瞪口呆,不知所言,待回过神,便放声哭泣。此时居方之父翘楚也回家至此,见老者哭泣,上前询问老者为何伤心。老者一五一十告之,并曰:“吾上有老下有小,此糍粑乃吾养家之所用,今分文未收,如何是好?”翘楚听罢知其子所为,连忙致歉,便付钱给老者,并劝老者曰:“日后可别轻易言赌。”老者接过银两,感恩涕泠,拜谢而去。
一年干旱,村民收成不好,唯盼能减租。一日,居方到东坑石塔收租,一村民正煮芋,见居方远处走来,忙藏之。居方平生最好吃芋,远闻芋味飘香,便径直走至那煮芋家,那村民只以收成不好告之,却未拿芋厚待居方,居方曰:“汝家交租,颗粒不减”,说完愤愤离去。是年,唯有煮芋家未能减租。那煮芋家好奇,后探询方知原因。过了一年,居方又到东坑石塔收租,那煮芋家早早煮了一大锅芋,并邀其至家,居方坐下便食,约有一时辰,锅内之芋尽为食之,遗下芋皮近三斗。临走,居方曰:“汝家交租,颗粒不收”。是年,诚如居方所言,煮芋家免交田租。
   居方一生取了五个老婆,其中两个老婆是黄氏两姐妹,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黄氏两姐妹,美貌出众,妹妹更有闭月羞花之貌。居方娶得黄氏后,更是对其妹妹朝思暮想,想要娶她。一日,其到岳父家做客,对小姨戏曰:“吾与汝做媒如何?”小姨随即应承,问曰:“男子长相如何?”答曰:“似吾长相如何?”小姨喜曰:“好”。至黄道吉日时,迎亲花轿将黄氏妹妹接到了“中镇寨”,黄氏妹妹方知新郎原是姐夫。
   居方博学多才,是明朝国学生教授,曾任福建延平府同知,平生仗义疏财、乐善好施、慷慨大方、宽厚仁慈,时任海丰县主李玄为其赠匾“德重乡邦”,其“十二斤猪头”、“斗二糍粑”、“三斗芋皮” 、“居方做媒人──为自己”之传奇更为世间流传。
神奇的“船”
   “中镇寨”建寨以来虽历尽沧桑,但任凭洪水次数如何之多、如何之肆虐,洪水从来不会漫上寨内。1983年八月,东坑镇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洪灾。因受台风影响,连续好几天强降暴雨,洪水来势凶猛。当洪水将要漫上当时新建的东坑大坝桥时,两岸居民怆惶出逃,有的逃到了东坑镇最高处东坑中学和东坑镇府,有的往山上高处逃。或许是认为“中镇寨”从未上水的原因,或许是太信了“中镇寨”是艘“大船”之说,许多寨内居民并没有出逃。说也奇怪,洪水漫到了“中镇寨”南楼门下阶梯的第三阶,再也不见洪水往上漫,据寨内居民说,就在此时却能看见远处的洪水淹没了一座座比一座座高的房屋。当洪水上升到最高水位时,“中镇寨”周围已是一片汪洋大海,真的如一艘“大船”漂浮在大海中,其景甚为壮观。一位老者说:“我活了七十多岁,过去发生了很多次洪水,可从来没见过这样大的洪水,也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神奇的古寨。”
神奇的“田螺石”
   在“中镇寨”的西面有一彭家祠,此彭家祠就是 “中镇寨” 彭家供祭历代祖公祖妣的祠堂。祠堂的前面有一池塘,叫长塘,塘的中心有一约15平方米椭圆形的石,石上有一约3平方米、形如田螺状的小石,故名为“田螺石”。此石有一神奇的特点:始终与塘的水位相一致。塘水的水位升高一点,石也随之升高一些,塘水的水位降低一点,石也随之降低一些。此特点与船的特点一样,因此有人戏说此石就是“中镇寨”这艘“大船”的化身。
   自翘楚公重新修葺“中镇寨”以来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仅居方公就有15子,代代相传至现在有数万人。古寨在鼎盛时期曾住着六百多人,由于子孙多,寨内无法容纳,大多已移居全国各地。在明清两朝,“中镇寨”共出现了112位举人、秀才及州同知、州司马、文林郎等。
古寨传承了中原文化,从民居结寨方面看,体现了客家人一种团结精神;从建筑艺术上看,巧妙地运用了宫庭、庙宇的建筑艺术风格,诸如翘角飞檐、雕梁画栋、茶壶耳栋等。古寨还凝聚了浓厚的客家风情:擂茶、做糯米丸、做糍粑、包饺子、酿黄洒、酿豆腐等。古寨还是东坑文化中心之一。寨的西门前有一场地,面积达成1300多平方米。每年春节,这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节目甚多:等王爷、舞狮子、搬地景、做游戏、猜迷、演杂技、放电影、放烟花。尤其是“等王爷”更是几百年来从不更变的“迎春集福”节目,“等王爷”那几天,彩旗飘飘,红烛高辉,香烟缭绕,乐鼓宣天,群狮起舞,信民成群结队,跟随着福首,先还大众福,后叩许大众良福。

nEO_IMG_DSC02587.jpg
nEO_IMG_DSC02592.jpg
nEO_IMG_DSC02593.jpg
nEO_IMG_DSC02594.jpg
nEO_IMG_DSC02595.jpg
nEO_IMG_DSC02596.jpg
nEO_IMG_DSC02598.jpg
nEO_IMG_DSC02599.jpg
nEO_IMG_DSC02601.jpg
nEO_IMG_DSC02602.jpg
nEO_IMG_DSC02603.jpg
nEO_IMG_DSC02604.jpg
nEO_IMG_DSC02605.jpg
nEO_IMG_DSC02606.jpg
nEO_IMG_DSC02607.jpg
nEO_IMG_DSC02608.jpg
nEO_IMG_DSC02609.jpg
nEO_IMG_DSC02610.jpg
nEO_IMG_DSC02611.jpg
nEO_IMG_DSC02612.jpg
nEO_IMG_DSC02613.jpg
nEO_IMG_DSC02614.jpg
nEO_IMG_DSC02615.jpg
nEO_IMG_DSC02616.jpg
nEO_IMG_DSC02617.jpg
nEO_IMG_DSC02618.jpg
nEO_IMG_DSC02619.jpg
nEO_IMG_DSC02620.jpg
nEO_IMG_DSC02621.jpg
nEO_IMG_DSC02622.jpg
nEO_IMG_DSC02623.jpg
nEO_IMG_DSC02624.jpg
nEO_IMG_DSC02627.jpg
nEO_IMG_DSC02628.jpg
nEO_IMG_DSC0262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23: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惠州
学堂墩中镇寨拾遗
nEO_IMG_DSC02588.jpg nEO_IMG_DSC02586.jpg nEO_IMG_DSC02572.jpg nEO_IMG_DSC02568.jpg nEO_IMG_DSC02589.jpg nEO_IMG_DSC02590.jpg nEO_IMG_DSC02597.jpg nEO_IMG_DSC02591.jpg nEO_IMG_DSC02600.jpg nEO_IMG_DSC02625.jpg nEO_IMG_DSC02635.jpg nEO_IMG_DSC02626.jpg nEO_IMG_DSC0256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6 00: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深圳
不错 不错: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7 20: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深圳
把东坑燕子窝那坐【隆衣屋】拍出来看看,很有价值。以前我们客家人用来磨稻谷用的【隆】就是这个屋的构造。

点评

请你把【隆衣屋】的联系电话和联系人跟贴上来,下次去采访前好联系他们,谢谢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12-8 13: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3: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惠州
渴望1975 发表于 2011-12-7 20:17
把东坑燕子窝那坐【隆衣屋】拍出来看看,很有价值。以前我们客家人用来磨稻谷用的【隆】就是这个屋的构造。

请你把【隆衣屋】的联系电话和联系人跟贴上来,下次去采访前好联系他们,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3 21: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惠州
印象中住过一晚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1 06: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江西九江
没来得急看,应该不错,先帮你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1 21: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汕尾
本帖最后由 记忆者故事 于 2014-4-13 16:51 编辑
改革者 发表于 2011-12-5 23:28
学堂墩中镇寨拾遗

学堂墩东门
2012-04东门_副本.jpg
2012下塘四人_副本.jpg
IMG_20140404_165424_C.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4 19: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IP:- 江西九江
回不回呢,考虑再三,还是不回了吧。

点评

为什么不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7 09: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4 23: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深圳
老房子,现在很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小黑屋|网站地图|luhewang ( 粤ICP备14021969号-1|粤公网备案:44152302000007

GMT+8, 2025-2-2 22:42 , Processed in 0.27546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