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9975|回复: 0

【传统习俗】话说陆河“拜年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10 21: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 广东汕尾
                                                
自古以来,陆河人就传承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注重言行举止,十分讲句礼仪,民间广泛流传着各种版本的《家礼》书籍。这种书籍大部分是手抄本。古代是毛笔抄的;近现代也有用钢笔、铅珠笔抄的。家礼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帖”就是陆河人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常用的一种家礼之一。  帖,也叫“柬”。它种类繁多,有“婚帖”、“出(满)月帖”、“戴岁(周岁)帖”、“生日帖”、“拜年帖”、“新屋落成帖”、“落葬酒帖”……其中“拜年帖”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团体(如狮班等)拜年帖;另一种是个人拜年帖。前一种现在还流行,后一种现在已经绝迹。但在几十年前,个人拜年帖在陆河及其周边地区相当盛行。在农历过年(春节)时,不论城镇与乡村;不论贫富贵贱,各家各户都会自制或购买一定数量的拜年贴,作为向别人拜年之用。这是陆河人几百年乃至千年的风俗习惯。下面,笔者具体介绍一下拜年贴的规格和制作方法。  拜年帖都是用红纸做成的。陆河人称这种纸为“年红纸”。这种纸纸质有好有差。有的是表面鲜艳光滑的油纸;有的是一般的红纸,任人选购。拜年贴的形状是长方形的,长约20厘米,宽约12厘米。  拜年帖的内容及书写格式是:它的书写形式都是竖排的,多数是由人工书写。帖中首先要写上“恭贺新禧”四个字。然后,再写“×××(姓名或单位)拜(或写“鞠躬”,或写“敬礼”)。“恭贺”写在帖的右上角,要空两格。“新禧”写在帖的正中顶格。XXX拜(鞠躬、敬礼)写在正中的下面。(如下图所示)。
25bbcda011f1d09e8ab70571aedeb86a.jpg
447cdfa31228baf0d042d29cc7d11d1c.jpg 狮班拜年帖
e1075f9f6c09efcd88f95a331bbe6fd1.jpg
个人拜年帖的写法和用法。 “拜”、“鞠躬”和“敬礼”这几个词看似简单,但用起来却十分严谨,等级分明,有些是绝对不能互换的。跟长辈拜年,如:外祖父母、舅父、岳父母和义父母等,姓名下面一定要写“拜”字,以表示拜年者对长辈的尊敬。若写成“鞠躬”,特别是写成“敬礼”,受拜者会非常生气,感到有失身份和尊严。有的还闹出矛盾来。另一方面人们也会指责“拜年者”不懂礼貌,是老大粗,没文化;跟平辈拜年一般写“鞠躬”,也可写“敬礼”;跟晚辈拜年,一般写“敬礼”。“拜年帖”一般都是家长署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拜年贴”都是手工直接用钢笔或毛笔书写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有部分人在河田圩街道上用钢板刻写油印,公开摆卖。他们先把印好“恭贺新禧”的帖头摆着。购买者报上姓名,他们就会马上刻上印出来。一张帖价钱约一分。还有很多人自己油印或跟别人批发“拜年贴”拿到螺溪、南万等公社出售。 “拜年帖”跟其他帖的用途不同。其他帖的作用是邀请客人出席宴会、吃饭喝酒或请能人为自己出头,帮助做自己不能做的某件事。一般是打官司之类的事。拜年帖则是给亲戚朋友拜年用的一种礼物,作用相当于现在的贺年卡。它起源于何时,笔者没有去考究,估计最少有几百年的历史。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在春节期间都有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祝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合家幸福,财源广进,如意吉祥的优良传统。拜年帖是一种书面礼物,既十分廉价又大方得体。它比其他物质还贵重得多。特别是名人的拜年贴更显得可贵。它在解放前至文革时期相当流行。当时我们陆河一带(包括五云、上砂、下砂等周边地区),在春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都要带上几张拜年帖。有箩格(装礼物用的一种竹篮)的,就把拜年帖放在箩格里,有的要放十几至几十张。亲友乡里的人都会十分热情地喊客人吃茶(吃米程茶)。宾主间一边吃米程、喝擂茶,一边谈家常,问长问短,无所不谈。双方感情融洽,沉浸在无比的快乐之中。整个村一家接着一家喊吃茶。有的客人一连吃了十几家茶,肚子都受不了啦。后面喊的,客人只好领领人情,象征地喝几口擂茶,交流交流。客人去吃茶时就要带上一些“假喜粄”和拜年帖给主人,向他们拜年,以表谢意。回家时亲戚还要回“拜年帖”给这些客人,向他们拜年。这叫做“回礼”。在家乡,从春节到正月半(元宵节)期间,甚至到正月尾,各家各户都要煮米程(爆米花糕)茶叫左邻右舍吃。乡亲们也要带上拜年帖给主人拜年。宾主间一边品茶吃米程,一边聊天,互祝在新的一年里,老少平安,家庭幸福,财丁两旺,万事如意。主人收到拜年帖贴在厅堂里的墙壁上,供人观看。自己也有一种自豪感。拜年帖收得多的人贴满了整个厅堂的墙壁,一片红彤彤的,非常耀眼。当时,“拜年帖”为过年增添了许多快乐的气氛。它对人们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对发扬光大祖国的儒家文化的作用是不可低估。它是陆河客家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还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0b30d006178f9bdbff132d17ad92a47a.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小黑屋|网站地图|luhewang ( 粤ICP备14021969号-1|粤公网备案:44152302000007

GMT+8, 2025-2-2 16:55 , Processed in 0.19451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